随笔

城市之我见

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,了解的城市可能比较少,如果是农村出来的孩子,那么所知更是甚少。

城市给人更多的印象大概是高楼大厦,机会很多,以及急匆匆的脚步,满脸的疲惫,留不下的地方。

但城市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,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生态不同的生活方式。

走过那么多城市,最后看下来最大的生活成本是房子,吃饭只是小头,就从面来说,成都便宜的一碗面可能 8 元左右,上海也就 10 元左右,差别可以说很小很小。

不管在哪座城市,最舒服的毫无疑问是幸运的拆迁户,最起码保障了基础的生活条件,而其中进城务工较多的城市以及旅游城市的拆迁户更是尤为幸运。

定居选择

定居选择城市的因素其实就两样,一样是就业,一样是景点,当就业没有的时候,景点就比较突出,大理火的因素就是如此,有别于普通城市的洱海和苍山,以及较为适宜的温度,不算贵的价格。

排除就业因素外,大城市的优势是方便,真的方便,比如上海走到哪里都有便利店,走到哪里都能打到车。小城市可以选择那种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地方,一半生活一半休闲,水给人的感觉是开阔的,是平静的,山给人的感觉是隐秘的,幽静的。

写到这里,从一个家乡是农业区的人来说,大致推荐的话就是避开有“耕地红线”所在的地区,有时候平原比高山更加难以跨越。

城市类型

大胆拆分下城市类型,总共分为五个大类型,每种类型有自己的特点及发展方向。

第一类是一二线城市,比如上海苏州杭州,天生就有政策和资源支持,属于发展型城市。第二类是旅游城市,如香格里拉,桂林阳朔,武夷山,纯粹吃旅游经济。第三类是集资型城市,有政策但没有发展,基本凭借本身特殊地位擢取资源来发展自己。第四类就是人口型城市,凭借周边农村庞大的人口资源供需来供养,一波一波进城的人让城市保持了一定的活力。最后第五类就是躺平型城市了,没有政策资源也没有人口红利,基本凭借内循环保持生命力。

先讲讲旅游城市,比如桂林市阳朔县,整个县城沿着一条主路,路的两边全是酒店和饭馆,但是只要你稍微走两步,或者穿过巷子走到街的另外一边,就变成了熟悉的小县城景象,比如五金专卖店。

广东也算是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城市,在某个非常繁华的街道,街道旁边卖的东西非常的目标化?或者说本土化,没有那些网红产品,就是老年人专供套餐那种,然后卖东西的也都是老年人,过了两条街,就是高楼大厦,再过条街就是步行街,这里才是网红专供,而街区间的筒子楼里面住着大量的人群。

广东感觉是一个二线城市未来发展的模版城市,占了先机的人在沿街商铺上卖东西,一波波新鲜的人口红利挤在筒子楼的小隔间里。

人口型城市就很简单了,一为从政进系统内,一为商贾,大的商贾承包工程,小的沿街摆摊。


下面的严重跑题了,键政一下 勿 CUE。

借利于全球化的东风,以及庞大的人口红利带来的地产经济,前面十来年迎来了一波发展的高速期,而现在正好相反,反全球化,经济下行。

就一个最简单的连锁反应,外商撤了,那么就没人投资了(投资基本都是外商投资,国内的都在投房地产),那么企业也就发展不起来了,然后不需要那么多人了,那人怎么办呢?回家。

这一波对于县域经济不知道会有多少刺激,但可以肯定的是某种程度上阶级已经固定了,富的很富有几千套房子,穷得很穷家里只有两亩地,而现在的年轻一代又恰巧基本没种过地。

然后除非你断手断脚了才能领到低保,也就是说年轻一代除了啃老没有任何生活保障,没有任何兜底方案。

它不像某 50 万国只要没有收入都可以领取低保,低保带来的不只是最基本的保障,还有财富的流动,现在经济下行都不花钱了,底层民众得不到钱,所以前段时间央行印钱了但没有任何作用,因为钱到不了底层民众手里,都在“先富”的人那里给截断了。

检索资料的时候还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:“如果搞“唯收入论”,如一些西方国家那样,直接给穷人发钱,难以解决根本问题。疫情暴发后,美国等不少国家就是这么做的。但很多问题是超越收入分配的,比如精神层面的空虚、孤独等等

我想大概毛爷爷都未曾设想过社会怎么能割裂到这种程度了,底层民众在思考怎么才能吃上饭,而上层人士却在思考怎么让底层民众精神不空虚,这是在干什么呢?大概是怕这些泥腿子能得到接近自己的生活水平机会吧,只有上升通道堵死自己才能一直做人上人。

那么,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?

参考

本文链接:https://note.lilonghe.net/post/cheng-shi-zhi-wo-jian.html

-- EOF --